首页  >  新闻发布  >  地方扫描 > 正文
广西机场管理集团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 推进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

文章来源:广西机场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时间:2019-12-25

2019年以来,广西机场管理集团(以下简称:机场集团)紧扣党中央、国务院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定向把关作用,持续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机制,加快落实国有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工作,深入劳动、人事、分配领域的改革,全力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提升发展质量。截至11月底,全集团实现安全平稳运行,完成旅客吞吐量2688.3万人次,同比增长5.2%;货邮吞吐量完成15.2万吨,同比增长7.5%。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9.7%,剔除客观因素影响后实现考核利润4.84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年度经营目标的100%,较好地实现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两个坚持”定位公司治理改革方向

机场集团始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充分发挥党组织对企业发展把关、定向的作用,实现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同频共振。一是坚持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修订集团党委会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实施细则,充分发挥集团党委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制定集团党委会前置及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决策事项权限清单,厘清“三会”议事边界,严格议事流程,确保党的领导始终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压舱石”。二是坚持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机制。进一步推动建设规范高效的董事会,修订集团公司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设立董事会秘书和董事会办公室,制定董事会重大情况报告制度和工作联系制度,优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设置,理顺专职外部董事进驻后的董事会运行机制,不断优化集团层面法人治理结构和机制。设立下属子公司董事会,完成对下属子公司、控股、参股公司的监事委派,不断优化重要子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三个更加”彰显企业改革发展成效

今年以来,机场集团持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国有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企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一是企业职责定位更加清晰。加快推动企业所承担的政府职能、社会职能全面剥离,全面完成广西民用机场公安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基本完成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集团得以减轻负担、轻装上阵,全力聚焦航空主业,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二是集团管控能力更加强劲。结合集团战略规划和经营发展需要,优化集团总部职能设置,优化广西民航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业务定位,成立广西机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玉林福绵机场有限公司等子公司,统筹推进南宁、桂林、北海、柳州机场“分改子”工作,在合理优化集团内部层级和管理架构,适应民航行业主管部门监管的基础上,构建业务有进退、板块专业化经营、管控精干高效的发展格局,提升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三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多元化成效更加明显。在近年来与海航集团旗下金鹿公务航空合作取得的经验基础上,聚焦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紧紧抓住混合所有制和股权多元化改革这个重点,与具有行业专业经验的央企、民企成立合资公司,参与南宁临空经济核心产业示范区开发建设和广西通用航空产业拓展;积极推动南宁机场航空配餐业务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不断推动实现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个深化”锚定三项制度改革目标

2019年,机场集团持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员工投身广西民航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一是深化劳动用工改革。稳步推进用工方式改革,通过劳务派遣工身份转换和非核心业务外包两个途径,降低劳务派遣工比例。截至目前,顺利完成南宁机场货邮行装卸保障业务外包,减少劳务派遣141名,完成733名劳务派遣员工身份转换,全集团劳务派遣员工用工比例已降至46.7%,较去年下降约14.3%。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严格落实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修订领导人员管理权限规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工作管理规定、企业等级及领导人员管理层级设置规定,制定集团公司所属分子公司2019-2023年领导班子建设规划,不断完善适应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要求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管理机制;制定或完善人才分类办法、人才发展资金投入管理办法、职员任职资格条件,以及职员招聘、晋升、考核规定,并在现有的工程技术和技能操作人才技术通道的基础上,搭建完成信息(弱电)项目管理人才技术通道,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三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在确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方案,更好地保障职工退休后的生活待遇;出台特殊岗位津贴管理规定,提高航务管制、机务、气象、通导、医师、建设工程等专业技术岗位的薪酬水平,发挥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进一步提升机场运行重点保障岗位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解决企业关键岗位人才与企业发展需要不匹配的问题。

【责任编辑:语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