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电:一带一路建设中融文化通民心
中国华电:一带一路建设中融文化通民心
文章来源: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05-10
累计为东道国提供了上万个就业岗位,不少当地员工成为项目管理骨干,在柬埔寨额勒赛水电站、印尼巴淡电厂、俄罗斯捷宁斯卡娅等项目中,中国华电聘用的当地员工比例分别达51%、65%和88%以上。
中国华电在海外修建学校、寺庙7座,桥梁3座,援建公路58公里,参与教育捐赠、医疗服务、赈灾救援、社区建设等公益活动,与所在国民众共享合作发展成果。
中国华电连续两年开展海外公众开放日活动,累计1000余名海外民众走进电厂。
海不扬波万国通。
两千年前,声声驼铃突破茫茫戈壁和无尽风沙,构筑起一条花雨缤纷的丝绸之路。
时空交错,如今无数个张骞所凿之商路变得更加繁忙,中国与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的贸易者带着货物穿梭其中,繁荣的回忆正在唤醒。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一批有抱负的中国华电人踏上这条东、西方文化融合交流之路,在国际市场深耕细作、扎实推进,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出海,推动了一批代表性的工程,更在参与的每一个海外项目当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带动当地就业、环境保护、社区公益活动、民生工程建设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
“自从有了电厂,年轻人就业方便多了”
从印度尼西亚巴厘省首府登巴萨驱车向北,沿着盘山路行驶约4小时后,便来到紧邻爪哇海的巴厘岛最北部。
眼前错落有致的围墙上砌着层层叠加的塔尖,红褐色墙体和建筑屋顶都与巴厘岛各处的古迹浑然一体。“为了融入当地的文化氛围,华电对电厂精心设计,旨在做到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和岛上的风景、环境、生态融合。”中国华电印尼巴厘岛一期燃煤电厂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走进巴厘岛电厂,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公园,蓝白相间的厂房和蓝天白云相互映衬,只有高耸入云的烟囱表明这里是巴厘岛最大的发电厂。电厂总装机容量426兆瓦,于2015年9月投产运营,年均发电量超过28亿千瓦时,满足全岛超过40%的用电需求,大大缓解了巴厘岛电力供应紧张状况,每年还为印尼国家电力公司节省约1.2亿美元购电成本。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如何检验“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民心相通是关键。
早在电厂建造期间,中国华电就积极参与当地的教育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所在区域提供捐助,兴建学校、医疗机构、防灾救灾设施,开展公益活动。“周围村子很多人都得到过帮助,大家都很感谢华电!”村民维加说。
吉鲁甘巴望村的小伙子安德里从电厂建设时就开始为华电工作,如今已经6年了。他说:“自从有了电厂,年轻人就业方便了很多,经过培训考核后可以到电厂工作,就不用离开家乡去别的城市。”“安德里用积攒下来的工资刚把家里几十年的房子整修了一下,宽敞洁净。家里电力充足,电视、冰箱都能正常用了。”安德里的妈妈高兴地说。
目前,巴厘岛电厂共有374名员工,当地员工比例达60%以上,远期计划将达到80%左右。电厂定期为当地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为印尼培养了大批专业的电力技术和管理人才。
“不仅降低了岛上对燃油燃气发电的依赖,同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应,”印尼国家电力公司副总裁尼克这样评价巴厘岛电厂。
“从用不起电、不轻易用电到放心用电”
记者在电厂采访时,正好遇到附近学校的小学生来电厂参观。他们围在技术人员身边,指着发电机组和控制台好奇地问个不停。一年级小学生达托说:“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机械,如果我以后能操作它们就太棒了!”六年级的图鲁斯对记者说:“把煤炭变成电,真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同学们将来都想到电厂工作。”
带领孩子们来参观的校长克帕里告诉记者:“这些孩子都是附近吉鲁甘巴望村小学的学生,从发电厂开展‘公众开放日’邀请当地民众走进电厂、传授知识以来,学校每年都带孩子们来参观。每次到电厂,孩子们就高兴得像过节一样。”
凡伟大的企业,都是把解决全世界大多数人民的需求和困难作为自己的使命。在文化理念上,将企业的价值观与世界关联起来,强调造福本地,做当地人民喜爱的企业。
华电柬埔寨额勒赛下游水电站巨大的坝体上,用中柬两国文字写着“开发水电,福泽百姓”,在郁郁葱葱原始林木的映衬下,八个白色大字引人注目。
投产以来,电站运营可靠稳定,成为柬埔寨骨干电源,多次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在柬埔寨新年、海洋节等重要节假日顺利完成保电任务。
在额勒赛水电站竣工仪式上,柬埔寨首相洪森宣布,因为额勒赛项目投产后每年可为全国提供约10亿度的廉价电量,从2015年起政府将逐年降低居民用电价格。目前,柬埔寨居民用电价格已降到每度电约0.16美元。民众从用不起电、不敢轻易用电到放心用电,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幸福感明显增强。
安妹是额勒赛水电站的一名普通员工。以前家里条件非常困难,连电话、电视机、电扇等基本家电都没有。“现在我们很多家庭都买得起家电,用得起电。而且,一想到我的工作能让我们处于热带地区的许多家庭可以享受空调、拥有光明,我觉得非常自豪!”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截至目前,额勒赛项目公司累计雇用当地员工2000多人,通过不断组织学习和培训,帮助柬埔寨源源不断地培养水电专业管理人才。
除了培养人才,额勒赛项目公司还投入资金修建柬埔寨戈公省到菩萨省的部分道路,修建水电站至戈公市区全长32公里的22千伏输电线路,协助当地林业局共同保护森林等自然环境,以及在贫困乡村捐资助学等,并获得柬埔寨有关部门颁发的“良好社会贡献奖”“环保管理工作优秀奖”“运行优异发电企业奖”“安全发电优秀企业奖”等奖项。洪森首相更是两次来水电站视察,表彰其为柬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与消除贫困作出的贡献,称其契合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中国人民送来的珍贵礼物”。
“电相通、人相通、心相通”
“电相通、人相通、心相通”,在项目合作中,华电人与东道国百姓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了民意基础,筑牢了社会根基。其中,文化融合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通过文化融合,推动了国与国的交往、地区与地区的往来,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增强了心灵之间的对话,从而搭建起一个友谊之桥和合作之桥。
从莫斯科驾车往东北方向行驶约300公里即到达华电捷宁项目所在的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州。2017年7月项目建成投产后,弥补了雅罗斯拉夫尔州电网大部分电力缺口,2018年雅罗斯拉夫尔州总发电量69.03亿千瓦时,比2017年增加17.1%,其中,捷宁项目发电量达到30.55亿千瓦时,占比超过44%。项目采用的高效节能环保设备,降低了有害气体排放量,对雅罗斯州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华电捷宁公司在项目投产后积极践行属地化运营理念,在当地招聘了运行、检修、财务、生计等岗位员工,目前全公司189名员工中有168名俄罗斯籍员工。该公司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号召全体干部员工共同开展献爱心等公益活动,帮助属地社区居民和公司员工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促进中俄员工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当地居民与华电人的友谊。说起中方员工,俄罗斯小伙阿尔乔姆竖起大拇指:“我的中国兄弟杠杠的!”
除绿地项目外,中国华电还累计承接60个运维项目,不断将先进的中国技术、管理和标准输送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010年11月我和另外15人从贵港经南宁飞深圳,再从深圳坐大巴到香港国际机场,然后从香港飞到印度孟买。这是我第一次出国,从此开始了十年的海外运维生涯。”中国华电运营公司驻外员工梁新伟回忆说。
如今的小梁是波黑斯坦纳瑞项目经理,“电站的建设给当地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不仅解决了不少就业,而且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税收收入。由于政府有了税收,政府出资给附近的路铺上了柏油路,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作为项目的参与者,小梁无比自豪。
对于妻子,他深知亏欠太多。但对于这个项目,几乎倾注了他所有的精力,更是放不下。“在海外工作,家人的支持最重要!希望项目结束后我可以好好补偿她”。
顺利的话,小梁明年就可以结束海外工作回到祖国。届时,这里再也不会有黑暗,一栋栋教学楼、游乐园被光明点亮,幸福的人民在温暖中徜徉。
一想到这样的场景,梁新伟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会给波黑留下高品质的能源项目。这里一定会成为代表‘中国华电’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六年来,中国华电已派出3200余人次参与海外项目运维。每个驻扎海外华电员工,都有着和梁新伟相似的故事,都在异国土地上默默奉献,将坚持与热爱倾注于每一座电站,让当地人感受到光的温暖,感受到民心相通的魅力,让“丝绸之路”上的交汇点焕发出新的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中国企业要真正“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除了技术实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把“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为企业使命,培育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襟格局。
从印尼巴淡电厂,到俄罗斯捷宁斯卡娅燃气电站,从柬埔寨额勒赛水电站,到西班牙巴辛风电,从巴基斯坦,到孟加拉国、印度、土耳其、再到波黑……在“一带一路”覆盖区域国家,中国华电落地生根,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实现滚动发展,正以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责任编辑:赵艺涵】